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電能表已成為我國電工儀表行業(yè)中產量最大的產品。本文以單相表的發(fā)展歷程作簡單介紹。
早期的第一代石英鐘控分時電能表,這種電能表通過導線連接石英鐘各種不同時段來分別驅動峰、谷電磁計數(shù)器,分別顯示出峰、谷電量及總電量,按總電量扣除峰、谷電量即為平常時段電量。由于這種分時計費電能表的可靠性較差。計時分段精度太低(最小分割為5min),易受干擾,時段調整也比較麻煩,使用功能單一,不能適應分時計費中的一些特殊要求,目前已基本淘汰停用。
第二代機電一體化結構的分時電能表。這種電能表采用1.0級感應系電能表機芯為基礎,采用紅外光電變換器,脈沖輸出和中央處理器(CPU),單片機電路,使用附帶的鍵盤編程或者紅外無線鍵盤來進行各種需求量、時鐘、時段、雙休日的設定,可保護本月最大需求量、上月最大需求量和本月峰、平、谷最大需求量顯示及存儲。帶有脈沖輸出及RS-232串行通信口,便于數(shù)據(jù)遠程傳送與監(jiān)控。儀表性能比較精密可靠,功能可滿足我國現(xiàn)階段分時計費需求,生產工藝比較成熟,價格具有競爭力,是目前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一代產品。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各生產廠家均為自行開發(fā)專用單片機,存在產品兼容性差,維修困難的缺點。這一系列產品常見的有DF68、DF93、DTF33、DF86、 DSF20、DIF-2、DF32、DSD66等。
在
單相表的發(fā)展歷程中,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促進電表的發(fā)展和普及。1995年4月,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電力工業(yè)部聯(lián)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計劃用電工作會議上決定,用3~4年時間,在全國各大電網內,有計劃、分步驟全面推行峰谷分時電價制度??偰繕耸歉骶W轉移高峰電力 10~15%,全國實現(xiàn)轉移高峰電力 1000~2000萬千瓦,推行的范圍不僅是工業(yè)、商業(yè)用戶,而且對非工業(yè)、農業(yè)用電也要逐步實行。在有條件的地區(qū),即已經實行一戶一表的居民用電區(qū),也將有計劃的開發(fā)低谷用電,實行峰谷電價,以提高電能利用率,提高居民的用電質量。對電力用戶采用不同時段、不同計費標準。鼓勵低谷時段的電力消費。
1980年,河南地區(qū)首先提出了按峰、谷時間分段計量電能,以經濟手段促進合理、均衡、科學用電的建議,繼而開始進行了試點,通過幾年實踐,初步摸索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經驗。隨后,山西省利用簡易設備先后在一部分用電單位進行了聯(lián)合試點。1982~1985年,全國許多省市和地區(qū)也相繼實行了電能分時計量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收費制度,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一些大的電網局也把它作為技術改進的重要內容和開展科學用電的重要措施之一。至此,我國己跨進了用多種電價作為輔助管理手段和控制用電負荷的國家行列。